川菜物联网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 !028-68098009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非洲开川菜馆月入十万?川菜在非洲的真实模样
 [打印]添加时间:2023-02-25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95
   01、非洲人到底吃些什么
 
  食物迁徙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食物到了异国他乡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印度的咖喱味干烧虾仁,日本的甜辣味麻婆豆腐,美国的四川牛排,穿上新衣服的川菜在异乡大受欢迎。那么川菜到了非洲会是什么模样呢?
 
  知己知彼,我们先来看看非洲人每天到底吃些什么,“非洲菜”这个土著又是什么模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非洲人的食谱称得上百花齐放,千奇百怪。有资料上写道,非洲人喜欢吃白蚁。当非洲人发现白蚁窝的时候,会用口水沾湿小木棒,然后插进蚁窝里引白蚁。这个小木棒插进去是黑的,拔出来是白的。他们将木棒上的白蚁用手扒到盆里炒熟。据说这种炒制出来的白蚁吃起来是“不成熟的柑橘味”,当地人作为零嘴或调味料食用。
 
  对于非洲这个世界第二大洲,很多人脑海里都存在着不经意间留下来的刻板偏见。
 
  幅员辽阔的非洲囊括了赤道气候带、热带气候带和亚热带气候带。这也使得气候炎热的非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按照中国吃货的准则,能做菜的材料都是食材,不能入口的食材归入药材。显然在这一准册下,非洲人对于食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现代非洲大多数民众仍沿袭着原住民的传统饮食习惯。他们会选择木薯、芋艿、甘薯、芭蕉等食材中的一种或几种,用水煮熟后舂成粘团食用。这种当地人称作“FUFU“的食物也可以加上番茄、土豆、芋艿叶等素菜炖煮成粘稠的蔬菜糊。此外当人常吃的牛羊肉和海鱼这些荤菜食材除了常见的烤制外,也喜欢炖煮,以便用”FUFU“来蘸着炖煮菜的汤汁一起吃。
 
  非洲当地还有一种用玉米制作的主食“乌嘎里”。“乌嘎里”制作十分简单。在沸水中不断地倒入玉米面搅拌,直到锅里的玉米面糊糊变得浓稠。然后将半成品翻个面放入烧干的锅中继续烘烤,直到散出玉米的香味就可食用。
 
  非洲许多地区的日常餐食都是由一道菜品组成,菜式和进餐程序没有什么花样。其实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埃及就已经出现了菜肴的分化。普通阶级吃枣、蔬菜,偶尔能吃一些鱼肉,而统治阶级的食物则相对精致很多,复杂的菜肴和繁琐的进餐礼仪在统治阶层中逐渐精细化。
 
  比如在西非地区,最著名的菜品是“烤全牛”和“烤全羊”,这是当地人们招待贵客的菜肴。当地人会选择肥嫩的小羊和小牛现宰,客人选择部位后现烤。这种现宰现烤的牛羊肉吃起来肉香味扑鼻,毫无腥擅味。食客在食用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扫上精盐、胡椒面、柠檬汁等佐料。但显然这不是非洲普通民众能日常消费的菜品。
 
  实际上由于长达百年的殖民历史,非洲很多国家的体制、语言、生活习惯甚至交通规则都遵循了欧洲的习惯。这也使得非洲在饮食文化上受到了诸多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影响。非洲普通民众不论,上层社会的西餐模式几乎全部沿用了英式西餐的风格。烹调方法主要以炖、煮、烤、炸和熏为主。烤炸熏在制作鱼类和芭蕉成品时较为常用,烹饪牛羊肉的时候则以炖煮为主。
 
  一路看下来,非洲人的烹调技法与食材都十分单调。既没有中餐“炒溜炸烹爆,煎塌贴焖烧”的多变技法,也没有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多样味型。
 
  那么中餐现在在非洲是什么样子呢?
 
  02、中餐在非洲的模样
 
  时间回溯到1955年,这一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一场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冲破巨大阻力与会,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一道开拓出万隆精神。
 
  此后,非洲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主权国家。同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也正是缘于这样平等互助的交往,非洲人开始逐渐了解熟悉中国,中餐藉此走进非洲人的生活。
 
  随着中非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到非洲工作和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按照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准则,大量的中国人加入到了非洲餐饮行业。随即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出现在非洲各个角落。而这些作为先驱者的中餐馆也成为了中餐在非洲大陆生根的种子。
 
  由于非洲人的烹调技法与食材都十分单调,吃不惯非洲当地菜式的中国人自然成为了这些中餐厅的首批顾客。这一点倒是和中餐在美国生根发芽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意。
 
  另一方面,色香味形质养俱佳的中餐也是非洲本土菜式无法企及的。因此在非洲的大多数国家,中餐大多时候被视作“官餐”,成为了非洲国家的官方接待宴请的首选。由于中餐的价格在非洲相对昂贵,非洲居民都把吃中餐看作是非常奢侈和荣幸的事情。这一点又和中餐在美国以“便宜快捷”打开局面的方式截然不同。
 
  中餐在非洲如此受欢迎,那么川菜的境地如何呢?
 
  在一则采访新闻中,非洲中国总商会暨东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主席邓长武提到,随着中非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当地的中餐市场慢慢被打开,而川菜属于比较受欢迎的中华菜系。
 
  “仅仅在肯尼亚的内罗毕,中餐馆就有60余家,川菜馆的数量占其中的30%。实际上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会根据当地居民的口味进行调整。大部分非洲人都很喜欢川菜,尤其是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传统菜品。”
 
  03、川菜在非洲的开枝散叶
 
  川菜在非洲如何开枝散叶?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遵循川菜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落地的经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随着中非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非洲中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时候本土化改良是川菜落地的必经道路。川菜在非洲舒枝展叶必定需要考虑与当地人口味的契合度,配合适应每个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才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例如四川担担面到了日本后,为了降低辣度加入了汤水,为了减少刺激加入了大量的芝麻酱,为了迎合本土饮食习惯甚至引入了拉面和乌冬面。
 
  在非洲,这种本地化改良尚在摸索阶段。本地人不喜欢陈醋,川菜馆就改用果醋。本地人喜欢吃糊糊类食物,川菜馆就尝试勾厚芡。比起19世纪初西部淘金时代就登陆美国的中餐,川菜在非洲大陆的时间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尚缺乏时间的沉淀和发酵。未来这片神奇的大陆会出现怎样的“非洲式川菜”,真是分外让人好奇。当本土化改良的川菜在非洲当地成为一股风潮,开枝散叶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成本较高是川菜在非洲落地的另一大阻力。众所周知,川菜烹调过程中所需的配料较多,其中大部分需要从中国进口。材料的稀缺导致了川菜价格高出非洲众多中餐馆一大截。
 
  如何降低材料成本是摆在非洲川菜馆面前的共同问题。所幸一些中国企业已开始尝试在非洲种植四川花椒、四川辣椒在内的部分原材料。说不定未来我们能品尝到“非洲豆瓣酱”炒制的回锅肉。
 
  除去以上两点,川菜在非洲的开枝散叶还需要“以人为本”。
 
  在关于非洲的报道里,常能见到诸如“中国小伙辞职非洲开川菜馆月入10万”“非洲小伙师从中国厨师成为全村偶像”这样的新闻。
 
  中餐在非洲的价格相对昂贵,普通民众体验的机会较少,但是中餐馆的中国大厨们却在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学徒帮工。一般来说,非洲正宗的中餐馆里主要厨师都是中国人,部分切配、打荷这些次要岗位以及厨房杂工的工作由当地人承担。那些有幸跟着主厨学习厨艺的当地人把中餐逐渐传播开去,成为了非洲第一批中餐宣传大使。在这个过程中,能胜任川菜厨师这一顶级难度的当地人是凤毛麟角。
 
  在如今的非洲就业市场,中餐厨师是一个热门的新兴职业。很多当地人在中餐馆靠着给中国主厨打下手,学到一道正宗的宫保鸡丁就可以独当一面。靠着似是而非的中餐手艺,无论在当地开了一个小中餐馆,还是成为食堂厨师,小伙儿立马变成同村人的偶像。
 
  中餐馆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川菜馆在非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只有在非洲的川菜厨师数量厚积薄发,川菜馆的数量与规模才能快速发展。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川菜的“味”是由蜀地千年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酝酿而成。要想在上万公里外非洲将川菜落地生根,这一过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