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物联网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 !028-68098009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川菜出圈早,全靠文人带货好
 [打印]添加时间:2022-08-04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241
   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十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今天的《风味人间》,无论是韩国的《街头美食斗士》还是美国的《美食不美》,任何美食节目都绕不开四川,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川菜好吃。中国好吃的省份那么多,为什么川菜格外出名?
 
  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的权威之作《中国川菜史》里,我们观察到了一条有意思的信息线:从古到今,为川菜代言的名人,多到让其他省份嫉妒。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并邀请诸葛亮帮助治理国家。
 
  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的时代。面对蜀国数量庞大的士兵,解决吃饭是个重要议题。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就记录了一段关于诸葛亮借助蜀地一种名叫蔓菁的野生植物,帮士兵度过饥饿的对话。对话的最后,韦绚总结了一句,“蜀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蔓菁
 
  *Amy Wong
 
  蓝勇教授写道,“诸葛菜”就是今天四川人主要用于泡腌和生腌的紫红萝卜叶和茎,不过不知怎地后来变成了另一种植物“二月兰”的代名词。二月兰,也称诸葛菜
 
  *物种日历
 
  好在不管是二月兰还是紫红萝卜,四川人今天仍在食用,诸葛菜的叫法也延续至今。如果要算川菜里历史最久的名人代言,诸葛亮首当其冲。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来到成都,用借来的苗木和竹子给自己造了一个家。杜甫草堂
 
  *摄|牛勇
 
  这是李唐王朝的巅峰时期,老子作为教祖的道教在此时被当做国教,而成都正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不仅影响着思想,也影响着口味,所以杜甫才写下了关于美食最出名的一句“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青精饭,植物叶汁染成青黑色的米饭,当时道教认为这个饭可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所以唐宋时期名气相当大。到今天人们仍然在吃,只不过更常见于江浙地区。像南京早餐标配乌饭包油条里的乌饭,做法来说就是当年的青精饭。乌饭
 
  *地道风物
 
  对了,杜甫首诗的名字叫《赠李白》,李白也是当时成都的常客。他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约是对成都最著名的代言了(没有之一)。但相比于粗茶淡饭,杜甫更喜欢的还是四川的酒:“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蓝勇教授调研看来,巴蜀酒业在盛唐时期的发展,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粮食作物多余的结果。餐饮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性餐饮的发展,宴聚风尚盛行,也对酒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出土的庖丁砖,也说明了当时烹饪技艺的繁荣
 
  *《中国川菜史》
 
  不过当年还没有发明出蒸馏法,所以杜甫李白喝的都是米酒。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川菜最著名的代言人终于诞生了。
 
  在《中国川菜史》里,兰勇教授首先修正了一个历史偏误:东坡肉跟苏东坡,没有关系。现代东坡肉
 
  “宋代并无任何“东坡肉”的话语。历史上以东坡命名的菜肴甚多,但大多是在南宋以后后人演绎出来的。
 
  整个宋代以“东坡”相称的菜品只有一种用山芋和米做成的羹称“玉糁羹”,也称“东坡玉糁羹”;一种用蔓菁、萝卜做的“东坡羹”(也有书里说是荠菜做的)和南宋《山家清供》里提及的东坡豆腐,共三种。”荠菜做的东坡羹
 
  *中国烹饪杂志
 
  东坡肉三个字的首次现身,是明代笔记小说里,后人顺着书里的内容,逐渐演化出了苏东坡创造了东坡肉的说法。
 
  究其原因,在兰勇教授看来还是人对传统菜品附会名人的习惯。放在今天我们可能更能免疫慈禧牌窝窝头和乾隆牌江南菜,但因为东坡肉的记载在明朝,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判断真伪的复杂性。
 
  苏轼当然是喜欢吃的:“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烹煎杂鸡鹜”,““腊肉内用酒脚醋煮肉红,酒调羹,则味甜”…大量传世之作都在说自己竹鼠、雏鸡、猪肉、鱼、菜羹…什么都能做,什么都爱吃。苏轼也吃过竹鼠
 
  *老广的味道
 
  通过他的诗句,我们也间接了解了当时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江河纵横,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古就物产丰富,特别是战国时李冰父子开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从战国时期开始,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就远优于其他地区。
 
  农业的发达也促使了商业的繁荣,所以早在汉代,成都城已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兰勇教授在书里总结到,“物产的丰富、崇尚口福的传统和相对和平的环境,养成了这里人喜设宴欢聚的风尚。”汉代画砖上的蜀人宴饮图
 
  *《中国川菜史》
 
  诸葛亮、杜甫、李白、苏轼...也成了川菜最有力的代言人。
 
  川菜的代言人有名垂千古的歌颂家,也有扎实耕耘的实战家。李劼人和扶霞就是后者的代表。
 
  李劼人是民国时期的成都作家,一辈子都在记录成都。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每一部都以成都为背景,影响了包括巴金(也是成都人)在内的一代知识分子。《死水微澜》曾经多次被拍成电视剧
 
  除了小说,他还在杂志上发表成都生活散文,后人整理成《李劼人说成都》,几乎完整地记录了清末到民国时期,成都人的衣食住行。
 
  比如关于麻婆豆腐,李劼人就记录过,“当时可能是以猪肉片、豆腐块,加上葱、蒜苗、盐、辣椒烩炒,临吃加一点花椒面,但做法及佐料一变再变”,为麻婆豆腐最初的模样提供了佐证。
 
  尤其是李劼人在外婆家发现的,记录反映的是1836年道光年间和1862年咸丰同治之间的丧事田席菜单的文字系列《旧账》,简直是近代川菜史最重要的文字记载。如果没有这份记录,川菜演变考证将有大片空白。
 
  还有扶霞,英国人,国际上最出名的川菜宣传大使。《风味人间》第二季里,我们跟拍过扶霞,(戳)。30年前,因为好奇,她来到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学习川菜制作,之后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外国人视角,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向世界宣传着川菜。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到爆款美食纪录片《美食不美》,在她的文字宣传下,四川成为了世界吃货最向往的地方之一。所以中国好吃的省份那么多,为什么川菜格外出名?
 
  看这本《中国川菜史》,你会意识到不仅因为这里有数不尽的天然资源,不仅因为这里繁荣的商业经济,带出了超凡的烹饪技艺,更是因为这里在过去的2000年里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从未停歇,才今天不可撼动的美食地位。